新闻资讯
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指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掣肘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问题在于场地难、扩容难、协调难、管理难。
对此,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坦言,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目前面临着基础不牢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充电设施平均利用率和行业盈利能力低,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我国目前充电设施总量虽然较大,但技术水平依然偏低,只能实现单向充电,还难以与电网互动,私人充电设施无法提供智能共享服务。
刘宝华透露,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抓好充电基础设施的创新发展,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迈上新台阶,重点在三个方面着力:
先,支持探索创新充电商业模式,督促车企深度参与充电运营服务,推动充电运营商与新能源出租车、网约车等企业加强合作,提高运营效率,同时配合相关部委,指导各地完善充电设施建设奖补办法,切实发挥好奖补资金的导向作用;
其次,加快推动技术研发,一方面加快柔性充电技术推广应用,加强无线充电、智能充电等关键技术攻关;另一方面,支持私人充电设施开展智能化改造,提供共享充电服务,并将在重点区域开展充电设施与电网互动试验示范;
第三,推动充电服务平台整合发展,通过积极发挥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实现充电桩平台数据的共享,利用中央补助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快推动国ji*服务平台整合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充电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在提及“推动能源绿色消费”时明确指出,将优化充电设施建设布局,建设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并提出了今年充电桩数量不升反降的建设目标。这透露出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正在从粗放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由此将给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2017年公共类充电基础设施(联盟内成员单位上报)保有量达21.39万个,其中交流充电基础设施8.65万个、直流充电基础设施6.14万个、交直流一体充电基础设施6.61万个。按照这个数据,纯电动乘用车车桩比位1.8:1,与规划目标相差甚远。
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建立较完善的标准规范和监管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体系,在科技和商业创新上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充电服务企业。
政策和双重作用下,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社会资本的介入增强了产业活力,已形成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并存的产业格局,主要运营商间呈现即竞争又合作的发展势头。前四大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的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占据80%以上的份额。
总体来说,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各大运营商们的积极努力下,中国建成了世界大的充电网,也为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行业未来的腾飞奠定了基础。